话说,今天,我东胜神洲,出了一个奇闻。
地处南方的格力地产,在他的官方平台“格力地产会”发布声明,公开指责地处北方的某是“假记者”“假新闻”。理由是,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记者证核验网上,当事记者的记者证已经过了核验期,没有记者证就是假记者,假记者写的就是假新闻。
格力地产厉害啊,还说要追究记者的法律责任,要去“扫黄打非”。
这个指责当然是瞎扯。某报也立即怼了回去,要给格力地产“普及一下国家颁发记者证常识”。因为什么呢,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延长新闻记者证使用期限的公告》,新版记者证将于2019年下半年组织统一换发,换发期间,凡是在中国记者网能查询到的新闻记者证均为有效采访证件。
这两家之间的冲突,触发点是昨天的一篇文章,大概是说,“格力地产‘单飞’后举债转型 频繁回购股份输血自救”云云。其实,触发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声明:都9102年了,竟然还有一个上市企业的公关团队,使用这样的“挖坑”战略。虽然今年只过了一半多,但我可以预言:这个事件已经预定年度自戕公关前三名了。
这次攻防,格力地产犯了什么错呢?
首先是挖坑,犯常识错误。
在对国家新闻出版署文件规定不熟悉的情况下,发起总攻,结果碰了一个大钉子回来,出师未捷身先死,死得还很低幼,如同自戕。企业发声明,是很严肃的事情,事先,公关、法务团队和老板要多方推演,但是,格力地产这个声明,看起来引用了很多条文,很严谨,实则充斥着官僚气息(我不负责任地猜一下:很有可能是某个人强势说了一个结论,其他人就都玩职场套路顺着靠拢了,不然这么大一个公司要都这么不懂事我还真不敢相信)。
第二是凭空树敌。
公关,全称是公共关系,对于企业来说,它有点像是“统战”工作,这一工作说起来非常复杂,实际上核心只有一句话——让“敌人少少的,朋友多多的”。
这次格力地产的攻击当然是将某报推向了敌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指名道姓地点出两个记者的名字,说他们记者证有问题就是“假记者”,这一下子得罪了全国几十万记者。为什么呢?众所周知,在新闻行业,持“署证”记者是少数,大量媒体,尤其是商业媒体里,一线工作的记者往往没有记者证,人数多达几十万,他们持有的往往是单位的工作证和介绍信。持证记者不一定在做新闻(比如莫言曾经持有记者证,茅台前任董事长袁仁国也长期持有记者证),不持证的记者不一定不做新闻。现在,格力地产一纸声明,戳到了几十万记者的痛处,坦白说,我真的很怀疑,他们这种大无畏的蜜汁自信,到底来自哪里。
第三是抢戏。
声明是公关的一部分,公关最重要的特点,是不抢戏,是低调。而格力地产这一声明呢,一下子让大家注意力转变了,原来举债转型之外,大家纷纷盯上了他们和报社的PK,比如说,呦呦鹿鸣,本来根本不会关注那篇举债转型的新闻,但是,却被吸引了过来。公关玩出了“舆论次生灾害”,而且还是以这样粗暴的方式,令人为之捉急。
话说当年,河北卓达在PK无界团队的时候,也玩过这一招。当时,我拒绝他们的删稿要求后,他们就去各个有关部门举报,说我们的记者同事没有记者证,是假记者云云,我们当时就笑了。一家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闻机构,岂能在这样低级的问题上被你抓住、打中?杨卓达董事长还在视频中就此大肆抨击,当时就很令人捉急,如今,终于是进去了。一代河北首富,如此不择手段,命运不是早就注定了吗?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媒体角色缺乏正确认知,常识和价值观崩塌。一家媒体去监督一个企业,是代表社会大众行使知情权。此时,媒体其实是客户的代表,是消费者的代言人,一家企业,是无论如何不应该站在客户、消费者对立面的。除非你有实锤证据证明他是受到竞争对手贿赂指使(比如某东公司就有这样的实锤被抓到),但你又没有这方面证据,为什么要跳呢?
正确的做法是,有什么事,就回应什么事。现在,指名道姓说人家“假记者”,没有权利写报道,难道说,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一个普通的客户(肯定没有记者证),他就没有权利写一篇质疑公司的文章了吗?
一个上市企业,接受公众监督,是最基本的价值观。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失格。
也正是因为最后一点,常识和价值观的崩塌,才会导致出现种种幺蛾子。
前两天,山东枣庄出现“校园假水泥”事件,中央电视台记者去采访,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一干部在镜头面前玩出新套路——哑语,只张嘴不出声。哑语就是失语,失语就是失职。这一下,抢戏成功。自作聪明玩套路,终于把自己玩到套路里去了。真的令人无语。
如今,格力地产的公关声明,不仅抢戏,而且还挖坑树敌,真是让人深深为他们担忧啊。
(来源: 呦呦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