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自然资源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公租房的意见》,就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发展公租房作出部署。记者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获悉,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统筹做好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市民的公租房保障工作,同时,进一步提高公租房运营水平,新配租小区统一配备“一卡通”及高清监控系统,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为规范公租房管理,促进公租房资源精准保障,我市不断完善公租房退出机制。针对承租家庭不同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退出措施,包括承租家庭与管理单位签订《租赁合同》,约定应退出情形;对违反合同约定拒不腾退的,建立不良记录,限制其购买他处住房、申请住房保障、续租及领取租房补贴;建立了履约担保制度,通过提供保证人履约担保,对无故欠租家庭全体成员连同担保人一并提起补缴欠租、腾退住房诉讼。通过司法诉讼划扣住房公积金、银行存款、工资、租房保证金等途径追缴拖欠租金;设计搬迁期和腾退期,明确腾退期内房屋使用费;与商品房、公产房及二手房交易系统挂钩,承租公租房家庭须退出后方可办理购房手续。
此外,我市运用高技术手段,引入智能化管理,促进公租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2018年新配租公租房项目统一安装、配备“一卡通”门禁和高清监控系统,将住户履约行为与“一卡通”使用功能挂钩,项目配备覆盖园区入口、内部道路、围墙周边、绿地花园到楼栋门口、电梯轿厢的高清监控摄像系统。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打造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加高效的公租房管理和服务平台,对住户不规范履约行为进行约束。
截至目前,市内六区、环城四区已累计推出43个公租房项目,5.6万套房源,均已实现配租入住。上周,我市又推出北辰区双青新家园盛福园,西青区大寺佳和贤庭、佳和惠庭,东丽区茂泽雅园、茂泽怡园等零散房源42个项目、4054套房源面向符合公租房条件家庭配租,下半年还将根据剩余房源情况适时启动零散房源登记工作。提升金融信贷服务水平,加强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能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题中之意。近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了解到,4月起,北京地区首推统一动产担保登记系统试点,有效盘活企业动产资源,促进动产担保融资。截至5月1日,已经完成了24笔登记。
据了解,该试点启动后,登记人可基于互联网在统一的登记系统实现自主操作,无事前审核环节、登记即刻生效,有效解决了“多头登记”、规则不统一的问题,提高了登记效率。有权威分析显示,统一的动产担保登记系统可使企业在银行融资时的可获得性提高8%,贷款可获得性提高7%,贷款利率下降3%,贷款期限延长7个月。
4月9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会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动产担保统一登记系统试点工作的通知》。依据相关要求,参照国际先进做法,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同意,由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物权法》赋予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抵押登记职能,委托给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履行,从此统一了北京动产担保登记系统。
4月28日8点起,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完成首笔动产抵押登记业务,标志着北京市动产担保统一登记系统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试点首日,登记系统中已发生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登记21笔。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小微企业的不动产资产普遍不足,动产仍为主要资产形态,促进以动产作为担保物获得资金支持,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意义重大,必将进一步推动金融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为下一步全国动产担保统一登记系统改革探索路径。